党群工作
百年工运史学习活动——“讲工运故事,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第十期) |
|
|
|
“劳模本科班”:百年工运的新篇章 在江西萍乡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旧址的斑驳砖墙上,至今镌刻着1922年那份《罢工宣言》:“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这声穿越百年的呐喊,是中国工人阶级觉醒的第一声春雷。从那时起,工人运动便如星星之火,点燃了追求公平正义的燎原之势。 1992年,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创办劳模本科班,为在车间里摸爬滚打的劳动者打开高等教育大门。30年来,这里走出了1300余名“工人大学生”,他们带着机油味的笔记本走进课堂,把流水线上的难题变成毕业论文——高铁焊工李万君在这里攻克转向架焊接变形课题,纺织女工何菲用大数据优化万锭断头率,码头桥吊司机竺士杰在课堂习得的力学原理,化作自动化港口的操作指南。 2018年,劳模本科班迎来历史性时刻。当总书记的回信传到教室,58岁的全国劳模王树军正在研究智能装备维修技术,这位曾用耳朵听出数控机床0.01毫米误差的“大国工匠”热泪盈眶,总书记说:“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这就是我们新时代工人的奋斗密码。”如今,这个特殊的班级已形成“半工半读”特色,校企双导师制让车间与课堂无缝衔接,劳模们带着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技术重返岗位,在航天器总装车间、深海钻井平台上续写传奇。 从刘少奇在安源创办工人夜校,到今天劳模走进大学课堂,百年工运史就是一部劳动者自我解放、自我超越的奋斗史诗。当智能机器人进驻车间,5G技术重构生产线,新时代产业工人正以知识为翼,让工匠精神在转型升级中绽放异彩。 百年工运长河奔涌向前,劳模精神薪火相传。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偏毫厘不敢安”的精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续写属于劳动者的时代华章!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