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百年工运史学习活动——“讲工运故事,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第三期) |
|
|
|
第三期 新劳动者运动中的劳模力量 赵占魁,山西定襄人,1896年出生于一个农民的家庭。他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化铁工人,是在生产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劳动英雄。 他于1938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经过抗大学习,他深刻意识到自身命运与党和革命紧密相连,边区公营工厂作为革命财产,工人应全力守护。面对高达二千摄氏度的高热熔炉,他始终兢兢业业。每日上工,他提前做好准备;收工后,认真清理工场,工作时 “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他不怕工作艰苦繁重,总是勇挑重担且成果出色,却从不居功自傲,将功劳归于集体。他认为为革命多做工作是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为抗战和人民需要,愿全力投入生产。他从不计较个人待遇得失,一心奉公。这种精神极大地激发了边区工人的劳动热情,有力推动了边区工业建设。 1942年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号召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工人学习赵占魁的新劳动态度,在工人中引发强烈反响。他的事迹经报道后,迅速成为边区工人的楷模,一场以他名字命名的“赵占魁运动”由此展开。 彼时,工会整风运动的重要收获之一,就是运用群众路线开展起来的以模范工人赵占魁为旗帜的赵占魁运动,后来发展成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劳动者运动。 那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地面临严重经济封锁。为突破困境、巩固抗日民主政权,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起了这场群众性生产竞赛运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运动迅速推广至各根据地。它不仅是生产效率的竞赛,更是一场“以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群众性思想教育运动。 伴随着劳模运动的不断发展,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为激励各界劳动群众的生产热情,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185名劳动英雄受表彰,赵占魁、吴满有等25人获特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发表《组织起来》重要讲话,强调“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这是一种方针”,为根据地生产运动指明方向。大会极大地推动了各根据地劳模运动的开展,为发展生产、加强各项建设、应对经济困难和赢得抗日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创造了宝贵经验。 新劳动者运动与劳动英雄代表大会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彰显了劳模精神,激发了劳动热情, 赵占魁的事迹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劳模精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学习和传承赵占魁的精神品质,将其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