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百年工运史学习活动——“讲工运故事,赓续百年红色基因 ”(第八期) |
|
|
|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解码包起帆的工匠创新之路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工人阶级始终紧跟党的步伐,以磅礴之力推动时代巨轮破浪前行。2025年,迎来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作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之一,上海总工会的百年发展史,正是一部中国工人阶级奋斗史诗的生动缩影,无数璀璨夺目的工运故事,在时代的天幕上交织成壮丽的星河。 在这片星河中,有一颗格外耀眼的星辰——"抓斗大王"包起帆。从黄浦江畔的码头工人,到技术革新的领军者、企业发展的掌舵人、物流领域的专家,再到国际标准的制定者,他的人生轨迹书写着令人惊叹的蜕变传奇。在世人眼中,他的人生轨迹写满惊叹号;而他自己却说,在平凡岗位上,创新永远没有句号。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港,木材装卸作业危险系数高、效率低下,年轻的包起帆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着"让码头工人不再流血"的朴素信念,他一头扎进技术革新中,在堆满木屑的仓库里反复试验,在吊车驾驶室里记录下上万组数据。1984年,首台"木材抓斗"呱呱坠地,这一凝聚着工人智慧的发明,像一把"金抓手",将装卸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更让码头工人彻底告别了肩扛手搬的原始作业方式。此后三十年,他领衔研发的"木材抓斗""散货抓斗""集装箱吊具"等系列成果,先后斩获3项国家发明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九度摘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连续五届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两度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首位登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领奖台的中国工人。2018年,他以"改革先锋"的殊荣,被镌刻进改革开放的历史丰碑。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他始终以这句古语自勉,在创新之路上永不停歇。当有人问起持续创新的动力,他总是说:"港口发展每一天都会遇到新挑战,就像潮水永远在涌动,我们的智慧也要跟着奔涌向前。艰苦创业不仅需要汗水,更需要把聪明才智化作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这才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担当。"从码头走向国际舞台,他主导制定的3项国际标准,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工人的声音,更让"中国创造"在全球物流领域占据重要席位。 翻开上海工会的百年史册,像包起帆这样的先锋人物灿若星河:既有早年带领工人振臂高呼、争取劳工权益的工运先驱,也有在"一五"计划中攻克技术难关的革新能手;既有改革开放初期勇闯市场的创业先锋,更有新时代在智能制造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大国工匠。他们用老茧密布的双手托举起城市发展的基石,用永不褪色的初心诠释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些闪耀着光芒的名字,不仅是上海工人阶级的骄傲,更是激励新一代劳动者奋勇前行的精神灯塔。 百年薪火相传,百年初心如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那些镌刻在工运史上的动人故事,正化作新时代的奋进号角,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黄浦江面,塔吊林立的港口依旧繁忙,新一代产业工人正握着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续写新的辉煌。这,正是中国工人阶级最动人的传承——以劳动筑梦,以创新赋能,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永远奏响着奋进的时代强音。 |
|
|
【打印】 【关闭】 |
浏览次数:
|